“譬如青春——第十七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将于10月21日开幕,刘海粟美术奖、明园艺术奖获奖作品及10位艺术家揭晓

金秋十月,两年一届的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如约而至,将于10月20日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_“譬如青春——第十七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将于10月21日开幕,刘海粟美术奖、明园艺术奖获奖作品及10位艺术家揭晓

10月18日下午,“譬如青春——第十七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了新闻发布会。本次青年美展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和上海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明园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本次发布会由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靳文艺主持,出席的嘉宾有: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鲍薇华,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丁设,第十七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特别支持、明园集团总裁凌菲菲,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张宇,影像部分策展人(特邀)木巾,第十七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策展团队周阳、徐洁,以及第十七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的十位获奖艺术家。

出席的主要媒体有:上海电视台、上海青年报、人民日报、东方网、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Daily、界面、新闻晨报、STV艺术人文频道、中国日报、大公报、崇真艺客、魔都生活art、Mars、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澎湃新闻、艺术当代、Hi艺术、Everyart、99艺术网、雅昌、在艺、CASA卡萨设计、蜜斯视界、艺术24小时。

 

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靳文艺主持新闻发布会并发布第十七届青年美术大展宣传视频:

刘海粟先生曾对青年画家寄语:要做时代的前锋,要做思想的前导者。青年美展一直以来就致力于成为青年艺术家同频共振、新时代艺术启航的平台。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的初衷,就是要为青年艺术家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让艺术点亮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星光。我们的初心就是要出作品,出人才,出影响力。让年轻的艺术家从这里启航,走向远方。

 

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鲍薇华介绍本次青年美展的基本情况:

金秋十月,两年一届的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如约而至,将于10月20日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作为上海市、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重要青年美术展事,本届展览共征集到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海外地区的青年创作者的2256件/组作品,经过专家评选,共有169件/组作品入选本次展览。展览在艺术风格形式的选择上,不仅保持着对架上绘画和雕塑等传统艺术的呈现,更关注了装置艺术、影像艺术、媒体艺术、摄影艺术、绘本插图、动漫艺术等具有时代特点的新锐艺术样式,以期全面展现出青年一代对艺术的独特思考以及鲜活的创造力。

上海青年美展发轫于改革开放初期大背景下,自1980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40余年的历史,代表了一个时代青年的艺术理想和实践。众多艺术青年由此脱颖而出,展览也日渐成为青年艺术家们崭露头角的首选平台。翻阅历届展览的入选及获奖者名单,俞晓夫、丁乙、邱瑞敏、周长江、郑辛遥、蔡国强、张恩利、杨福东……千余个艺术界耳熟能详的名字映入眼帘,他们于青年美展中一鸣惊人,成为社会艺术创作的中坚力量,甚至走向了世界,在国际艺术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可以说,上海青年美展的发展史,亦是见证上海乃至中国美术繁荣发展的历史。

本届展览特别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担任学术主持,展览以“譬如青春”为主题,阐述了‘青春’在艺术创造中所弥散出的生命芬芳,不仅喻示着中国当代艺术曼妙的未来,也昭告着新时代中国灿烂的希望。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描绘新时代中国形象的话,那一定是‘青春’;如果用一个词语来确认当代艺术创造主体的话,那一定是‘青年’。‘譬如’呈现出展览的价值指向,而‘青春’则在这种指向中生成为新时代中国艺术创造力的象征。

为充分呈现新时代青年艺术家涌动的创造力和喷薄的生命力,本届展览在集结社会资源、优化作品征集及评选机制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开拓和创新。一是构建青年艺术交流的嘉年华。汇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源,为青年艺术创想、展示和交流提供扶持力量。同时展览也将与观众建立更广泛的链接,通过观众互动、美育公教活动让青年美展成为青年艺术交流的嘉年华,成为上海的文化名片,让青年艺术的活力渗透在上海城市文化的脉络中,通过青年艺术活动来赋能城市艺术的创新发展,讲述青春和美术的故事。二是搭建兼具学术性和创新性的艺术共享平台。展览紧扣当下新时代、新发展,坚持学术先行,着力艺术传承、发展和创新,特别关注艺术青年在科技和数字时代下的新思考和新体验,展现青年艺术实践和创作力量,回应社会关切、时代命题以及对艺术本体的探索和实践。三是展现青年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对标国际视野构建青年美展作品新格局,本届大展作品的征集范围更为广泛,作品种类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综合材料、摄影、影像、装置、新媒体等各种视觉艺术的门类,让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利用各种丰富的艺术途径来展现自身的思考和表达。四是推进多层次青年艺术人才的选拔。结合青年策展人培养计划,增设了青年策展人社会选拔,获选者参与展览的策划。其次,对于入选作品进行评奖,评出“刘海粟美术奖”和“明园艺术奖”,奖杯特别邀请著名雕塑家杨冬白设计。青年美展正成为青年艺术人才的艺术启航站和加油站,不断助推艺术青年的发掘和培养。选拔而出的青年艺术人才将纳入青年美展的人才资源库,他们的艺术发展将得到持续关注并获得更多的机会,青年艺术人才资源的“滚雪球”的效应也将更加显现。

本届展览脱颖而出的青年策展人,以“譬如青春”为主题,对入选作品进行了内容和学术上的梳理和策划,以“俊彩星驰”、“踔厉骏发”、“载我与共”、“灼灼其华”四个单元来回应展览主题。呈现出当代青年艺术家激越昂扬,意气风发的青春活力,他们深受中华民族厚积薄发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启发,传递出对国家、社会和历史的深厚责任感,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展现出艺术创作中的中国精神。

 本届展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后举办的第一个青年美展,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作为一个展览品牌,将遵循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将焕新展览品牌,立足时代前沿、展现青春视角、凝聚艺术人才、关注艺术原创,赋能城市创新力,致力于发挥集聚青年美术创作人才、策展人才和美育人才的的平台和品牌效应,成为塑造上海城市精神和品格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动广大艺术青年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

明园集团总裁凌菲菲介绍对本次青年美展的支持初衷,以及明园集团对青年艺术家的扶持计划:

大家一定很好奇我们明园集团为什么会支持青年美展。其实这和我们明圆集团本身的企业性质有关系。和大家介绍下,我们明园集团旗下有两个美术馆,一个是明圆美术馆,一个是  明当代美术馆。明圆美术馆至今已经成立20周年,作为第一批的中国民营美术馆,目前也是比较长寿的民营美术馆。我们明园公司是一家热爱艺术,热爱社会公益的公司。我们的美术馆完全是由公司全额拨款,二十年来,明圆美术馆和明当代美术馆一直是秉持着对艺术的支持和对学术的探究的方式来经营和策展的,很少做商业性的展览。比如说我们明当代美术馆都是以表演艺术为主题的,表演艺术所有的呈现基本上都是一次过的,连收藏都没有。但是我觉得,我们(表演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力非常大,我们可以深入到社会上的年轻人之中,成为年轻人特别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呢,我们明园集团对青年美展的感情也是基于此,我们希望艺术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应该说,加上本届,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们已经持续参与了六届青年美展。我们希望只要有能力,会对青年美展一直支持下去。因为青年是未来的希望,也是我们艺术界的希望,只要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去投入到艺术的创作中,并坚持下去,这样我们艺术的春天才会一直持续下去。我希望我们青年美展一定要做年轻人的推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保持对艺术的热爱。 

影像部分策展人(特邀)木巾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艺术家、各位媒体老师好:

首先,感谢“譬如青春——第十七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组委会,我有幸能作为影像部分的特邀策展人参与此次省市级艺术大展的策展。感谢我的单位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尤其感谢美术学院石墨院长,学校科研处领导范希嘉老师能够在学校优青项目框架内支持我完成此次展演项目;感谢刘海粟美术馆各部门同仁在策展期间给予我的莫大支持。

青春是一种顿悟。我仍然记得我26岁时,第一次看到西方影像艺术作品的震撼,那时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把新的创作方式带回国内。随着对影像艺术的了解深入,我渐渐发现那些震颤我心灵的西方大师作,深度地借鉴并融合了东方文化。这如一缕创作之光,让我这个东方人看到了自己文化的巨大生命力。当看到这些青年艺术作品时,我希望能紧握东方美学这根线,串起年轻艺术家们的创作之珠。因此,我的策展单元关注青年艺术家如何展现交融的力量,使用数字技术形式赓续东方美学精神,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并革新性转化,向世界传递东方美学的创新表达方式,展现中国文化自信。

在此次展览期间,我的特邀作品《一次路过宇宙,我故意留了一个记号》会以两种版本呈现。第一部分,多媒体表演部分由我的创作团队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师生合力完成;第二部分,以单屏影像循环的形式呈现。作品内容:在人工智能生成的上海市市花白玉兰盛开下,青年漫舞在以上海地标性建筑组成宇宙星球中。“时间”与“运动”是影像的最独特表达形式,也希望展现科技能为艺术带来开拓性的、创新性的,不拘泥于形态、开放的艺术形态。上海的海纳百川的环境滋养我也历练了我。作为艺术传播者、艺术创作者、艺术教育者,我希望身体力行美学、美育、美思,将创作生命投身于新世纪精神文明体系的探索——因为,青春即希望。

 

10位获刘海粟美术奖和明园艺术奖的艺术家上台介绍了自己的作品及创作理念:

刘海粟美术奖(5件)

获奖作者/倪巍:1979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博士,现为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讲师,山水画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品名称:《风自海上》200x200cm,平面作品(水墨),2023年

作品注释:《风自海上》是一张非常简单的画。首先题材非常普通,描绘的是上海某处海边傍晚的风景,没有什么太深刻的想法,也不包含观念和隐喻,只是单纯觉得入画。作品名字借用了上海美术学院举办过的同名展览。形式和技术层面也非常简单,基本就是单线平涂,直接勾画出这样一个场景,没有复杂的程序,一切都不加掩饰地表露于外。

熟悉我创作的人,都知道我喜欢一幅画反复地画,不断琢磨,内化心得。现在这幅作品,在我一开始的计划中,可能是为今后将要画的一张“正式”作品而作的预演,也可以说是一张“大草图”,所以经意不经意间,画得更放松一些,当然也因此露出了很多破绽,好在比较真实。我始终觉得反复地修改经营构图,待一切安排妥当,再翻成正稿的做法意义不大。因为即使是完全一样的图式,每一次画都会遭遇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这是不可能事先预判的,我想唯有在与新的遭遇短兵相接时的当下立决,自我的时时在场,才能刺激出真正的绘画性和精神性,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坚持直接绘画和主动造型的态度的原因。

类似的题材内容,我计划还会继续画一些,每一张都是“正稿”,每一张也都是“草稿”。

获奖作者/金善喜 SUNHEE KIM (韩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硕士研究生(在读)。

作品名称:《The living room B》110x160cm,平面作品(油画),2022年

作品注释:我的作品是关于在现代社会中依赖面具的很多人的故事。在我的画中出现的“娃娃 (Characters-Dol))〝通过空虚的眼睛、紧闭嘴巴的头发等形象,代表着包括我在内的现代社会的成员。我想通过这些娃娃,表现为那些努力孤军奋战的现代社会成员的自我,并对因这种现实而只能变得更加孤独和荒废的人们的内心世界加以表现。

获奖作者/吴建棠:1986年生于贵州,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本科毕业,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硕士,现为贵阳学院美术学院 美术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作品名称:《荒野中的折枝》220x330cm,平面作品(版画),2017年

作品注释:在当下数字化时代,中国传统黑白木刻逐渐淡化在当代艺术视野中,然而延安木刻版画艺术的精神一直延续在当下,我试图用超大尺幅、工匠痕迹的木刻语言通过一刀一刻与时间的对抗,把个人记忆、怀旧与渴望想象杂糅在画面中重新呼唤中国当代木刻版画的精神力量,体现 “青春”一种不按常规的束缚用艺术表现生命力的痕迹。“青春”意味着积蓄已久的创造力在木刻版和宣纸上喷薄而出。《荒野中的折枝》就是在已知模式的形态和未知事物的形象转换中产生一种不可预测感,在现实和虚幻之间创造一种“戏剧性”冲突,不同时间和空间相叠加,过去和当下在这里形成一种矛盾体,一种碎片化,一种新力量,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画面。

获奖作者/孟胡蝶:1993年生,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作品名称:《不息的循环》200x240cm,综合材料作品(雕塑),2020年

作品注释:作品源于锔、缮工艺研究与实践。

在老家具、骨、木、陶、瓷等碎片的“找碴对缝”中,各种碎片材料从沉寂中苏醒,并相互激发、积面成体,碎片之间的互为塑造,形成了材料本自具足的造型方式,看起来是“我”在创作,实际上只是听命于碎片,因此,在“去形式化”过程所赋予作品的形式中,各种碎片材料已将自身的脆弱性淬炼为不息的循环。

获奖作者/张超:1987年出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

作品名称:《野》9分56秒,视频,2015-2016年

作品注释:我出生在内蒙古,我的农民身份让我拥有一部分耕种土地。我划了一个直径20米的圆,这个圆的面积大概就是我拥有的土地面积。我在这个圆里什么也没种,其他农主将外围的土地正常耕种。随着时间的变化,圆圈变成圆体,绿色逐渐遮盖了其它土地,而属于我的这块土地依然是黄土地。

意外的是,不耕种也没有阻止到野草的生长,它是我这块土地里唯一可见的生命。初秋时,我将野草收集到这块空地的圆心上,用放大镜把阳光集中起来,将野草燃烧。最后圆心上形成了一个黑点和一缕青烟。

秋末,农民的收割又将此处夷为平地,圆体变回圆圈,干枯的颜色也与土地的颜色几乎融为一体。

冬日的寒冷使这里一片孤寂,只有羊群经过,带走了枯黄的叶子。

第二年的春天,在耕种前都要将土地上干枯的植物烧掉作为养分和耕种前的准备。我同样利用太阳的能量,用放大镜把光线集中起来,将干草引燃。一种自然的方式,再一次使我的这块圆形土地凸显出来。变为灰烬之后,我看到了很多小旋风。而我觉得,青烟和旋风像把这块土地上的“某些东西”都带走了一样。

明园艺术奖(5件)

获奖作者/周林: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环境艺术专业,硕士毕业于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

作品名称:《梦之所向》135x113cm,平面作品,2023年

作品注释:记忆中的木工坊,曾经的青年眺望前方。

翱翔的飞机与远处的高楼,亦是如今盛世年华。

那里也有一份你的辛勤贡献,如同千万个普通的我们。

愿笃行逐梦,不负韶华。

获奖作者/王杰:1996年生于湖南常德。2015年考入清华大学,2019年保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师从陈辉教授。

作品名称:《山水涧》148x222cm,平面作品(水墨),2021年

作品注释:我的创作是进行山水题材的水墨画创作,中国山水画是中国艺术家进入世界的独特方式。在水墨画中,我习惯于在无构图的状态下作画,时常是在实验水墨随机生成的肌理中,因势赋形,追求水墨与物象的天人合一,从而写心中的山川丘壑。在画面表现上运用散点透视的入画方法,使观者可随物象自由穿梭与画面中,达到“可观”“可游”。光在我的画面中是常用的表现元素,光影的介入加强了画面中的神秘感与纵深感,也寓意着生命与未来。

获奖作者/马俊营:1980年生 ,河南南阳人 ,艺术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品名称:《建构2020-3》160x120cm,综合材料作品,2023年

作品注释:生命是一场不断升华和蝶变的修行。

世间的万事万物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无论是人、是物、自然乃至宇宙,既有其恒定的定律又有其偶发的突破,不经意间的选择与苦思冥想的经营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充满可能和未知、确定与迷茫、混沌与秩序的世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断顺乎本心,在精神和肉体、思想和灵魂深处,以大无畏的勇气、以内观自行与反思为方法,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感悟修行过程中生命的蝶变与升华。

《建构2022》系列作品,我以中国传统大漆材料和当代漆艺术语言入手,以中国人特有的自然观和生命观为视角,以城市化进程中的自然物化景观为对象,进行自我的时代建构。

获奖作者/徐瀚:200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2021年就读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硕士在读。

作品名称:《两极-Ⅰ》200x200cm,平面作品(综合材料),2023年

作品注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作品以金属材质与岩彩材质的异质共构形式来呈现。

获奖作者/郭耀先:1985年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2020年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名称:《天书》128x128cm,综合材料作品,2022年

作品注释:该作品将摩斯码中,最为简单和基本的语言符号和组织逻辑,构建于新的编织结构中,通过观众的参与,不断增加系统的变量、积累、迭代与蜕变,试图建构出新的“词汇”、“语句”或是“诗篇”,同时也在不断消解上一秒的“语义”。以直观的方式探讨文本(text)与纺织品(textile)的同源性,也在更深的层次探讨“概念”的生成与消解、失序与重构的多维过程。

开幕时间 / 10月20日 晚上七点展 期 / 10月21日-11月29日地 点 / 刘海粟美术馆 1-4号展厅研讨会 / 10月21日 上午十点

指导单位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

主办单位 /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

联合主办单位 /明园集团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上海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利亚德·蓝硕文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组委会 /主任:萧烨璎副主任:郑辛遥 邬斌总策划:鲍薇华 丁设 刘卓芳学术主持:张晓凌项目特别支持:凌菲菲项目总监:靳文艺 张宇策展人:刘涛 宋康影像部分策展人(特邀):木巾策展团队:周阳 徐洁媒体支持:洪亮教育推广:赵淑萍展览支持:上海美术学院青年教师联合会  冯科达  徐程  饶宇弘  李瑞涵  顾苑藐  李章程  施胜杰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