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西东——宋跃林水彩•水墨作品巡展(上海站)”走进刘海粟美术馆

笔墨使命绘时代,满目春光皆是诗_“水路西东——宋跃林水彩•水墨作品巡展(上海站)”走进刘海粟美术馆

“水”,契合作者的主要创作手段和使用媒介;

“水路西东”,意味着作者试图融通东西方绘画的大道和雄心。

宋跃林,1959生于吉林市,祖籍湖南湘潭,1998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水彩画高级研修班学习,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九江市文联副主席、九江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宋跃林既专注水彩又擅长水墨,长期投身于水彩、水墨、丙烯等水溶性材料为主要媒材的创作,力图以“水”为路,融合东西方绘画的创作技法和审美风范,打通两者交融、发展的道路,以形成个人独特的创作面貌。

9月22日,由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江西省文联、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主办,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中共九江市委宣传部、九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九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承办的“水路西东——宋跃林水彩·水墨作品巡展(上海站)”在刘海粟美术馆(上海长宁区延安西路1609号)举行开幕式。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编审尚辉担任学术主持,江西省文联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叶青担任展览策划,江西省美协主席,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工作)吕品昌担任出品人。

展览为期15天,全面呈现了宋跃林近年来创作的水彩·水墨作品66余件,从早期《老井·女人》的具象写实,到《绿桌子》的具象表现,再到风畅系列《生日之二》《相聚之二》《律动》等,充分体现传统水彩与水墨的结合,展现水彩中浓烈的东方情结,作品多是以画家自身生活为主的都市题材,并将文学的“意识流”写作方法运用到创作中,以减少画面的叙述性,把更多的空间留给观者,让作品同观者产生共鸣,所以宋跃林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此次展览是继宋跃林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之后,又一次阶段性的总结,同时也将进一步激励九江、江西美术工作者走出江西、走进全国、走向全世界。

数十载筚路蓝缕,坚守心灵深处的执着

宋跃林之道路,并非一蹴而就,更非偶然所得,其中艰涩困苦之处不言而喻,他依托强大的内在驱动,勤勉的耕作,智慧的思辨,数十年寒暑的心灵坚守,终有此之面貌。80年代初,他的创作以写实为主,代表作品《老井·女人》等;1998年后,他进入“具像表现”的绘画创作期,这期间他到中国美术学院水彩画高研班进行了两年的深造,创作了《绿桌子》等一批“具像表现”风格的作品;2012年被江西省美术家协会授予“江西省水彩画创作突出贡献奖”,2013年,获国家一级美术师称号;2014年被九江市委、市政府授予“九江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2015年9月被九江市委宣传部、九江市文联授予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2022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聘任为江西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在宋跃林的眼中,小镇上的集市、江边的人群、一次聚会、匆匆一瞥以及生命中的悸动,透过画家的心,已不再是自然中物理意义的样子。在长期绘画实践中,他对自己的创作做出了冷静细致的梳理与表达。“从写实到具像表现,其实是一种创作感觉的升华,一种象征意义在心中升起。”宋跃林说,正是这种来自“心灵的呼唤”,使他进入了重要的心理创作期——“意识流”创作期。

“把自己的生活多加一些考虑,再把它表现出来,这也是一种深入生活的方式。”宋跃林说,作为一个中国画家,还是要在水彩这种“舶来品”,多融于中国的元素,“想了很多办法,有观念上的,也有材料上的。”宋跃林认为,西方绘画追求“光影的效果”,中国画则有完整的抽象体系,将中国元素加入到水彩画中也是一条大路。宋跃林很勤勉地致力于对传统水彩画的研究,敞开胸襟而对八面来风,吸纳各种不同的学术观念,在创作上糅合了传统的水彩画法,利用多种水彩混合画法,在中国水彩画界引起强烈反响。

 

不断探索屡屡攀峰,艺术创作硕果盈枝

水彩画作品《老井女人》获得第四届全国水彩·粉画展银奖,水彩画作品《绿桌子》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第十一届江西省美术作品展金奖;水彩画作品《花床单》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水彩粉画展;粉画作品《小镇吉日》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国首届水彩-粉画展;水彩《阅报的女人》获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首届写生精品展优秀奖;《绣球花》、《花屏风》分别获江西省2000年、2001年水彩画展金奖;……2019年,水彩画《日移华影之三》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2019年,中国画《旅行漫记》入选第十三届美展;2020年,水彩画《风畅之八》入选第十二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2023年,水彩画《风畅之十六》入选第十三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

一次次的艺术攀“峰”,是宋跃林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成果。他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角度和绘画语言重新观察、把握、表现生活,“努力分辨生活中那感人的部分,把它们搬到画面中,把它们搬到心里来”。将东方水墨中最具文化价值的写意精神提取出来,融入另一种材料构成的语境中,形成了美学追求的双向跨越,实现了创新的自如。在创作实践中,他主要有三个阶段:早期《老井女人》为具象写实;第二阶段为具象表现,在中国美院高研班学习时画的《绿桌子》为代表;近些年将传统透明水彩加入水墨元素,显现东方情节,如《生日之二》《相聚之二》《律动》等。在材料探索上,也呈现材料使用的三个阶段:早期为纯透明水彩;第二阶段是水彩加水粉、丙烯和水溶性颜料;第三阶段主要是有中国水墨的加入。材料上的变化引发技法上的变化,从传统的透明画法到现在的水彩综合画法,表现出画家强烈的绘画个性。在创作主题上,人物画和风景画同时进行,如以庐山为母题的风景画,以家人和亲朋好友为主题的人物画,几乎贯穿了作者创作的始终。同时,从主题创作到后来的减少叙述性的作品,再到现在的“意识流”创作方法,使得人物和景物在画面中只有画面关系,不一定是情节真实和场景上的真实,例如《风畅之二》、《风畅之三》。它们带给观众以亦真亦幻、似梦似幻,又感同身受、实实在在的体验,获得架上绘画不断创新技法、观念得来的独特审美感受。

宋跃林水彩画在全国是比较前卫的,糅合最传统、最纯正的英国水彩画法,而且利用了多种水彩混合画法。如水粉、水彩加丙烯的画法;水粉、水彩及自创的水溶颜料的混合画法,并撰写多篇论文,例如论文《从水彩创作谈水彩混合画法的价值》,发表于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美术刊物,在国内引起很大的反响。水墨作品同他的水彩作品相得益彰,大写意的人物画以简练的书写式用笔,轻松散淡的墨韵来突破写实人物画的传统样式,从当代文化观念层面寻找自己的立足点。作品凝练奔放,从这点出发并不断深化,逐步形成强烈的个人风格。

关注时代紧贴生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宋跃林不仅在艺术追求上孜孜不倦、勇攀高峰,他更关照现实、关怀人民,勇于肩负起一名艺术家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近年来,宋跃林先后走进修水县乡村、庐山市玉京村开展文艺大讲堂“名家课堂”讲座、写生培训活动,以“从我的创作谈水彩画的综合画法”为题,从自身学习水彩和国画的经验,就水彩·粉画的发展作了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并与学员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体会;率领九江市美协志愿者深入修水、永修、都昌等乡村扶贫点开展“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赣鄱展欢颜、九江书新篇”主题文艺采风、创作活动,与驻村第一书记召开座谈会,交流扶贫心得、听老百姓畅谈对新生活的向往,感受到扶贫干部的干劲,感受到老百姓喜悦的心情。他表示“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要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方针,真真切切切落实到创作实践中,发扬九江美术界以团结协作的精神,在主题创作方面领跑全省各地区市的优势,用艺术精品回报养育我们的这块土地。”

深入都昌花桥小学开展文艺扶贫、送课下乡活动,为乡村孩子送去文学、艺术、儿童类书刊、杂志等精神食粮,为孩子们上基础绘画课,教授如何绘画欣赏,更是现场即兴创作起来,就取教室里的旧椅子当画板,“孩子们一双双渴求艺术的眼睛让人动容!”在开展文艺扶贫、送课下乡活动中他感触深刻。深入人民子弟兵抗洪一线共青联圩、九江县江洲采风、创作,用画笔纪录一幕幕感人的瞬间,充分展示抗洪部队的英勇风采和钢铁精神,现场写生,进而深度创作,并将所有创作的主题作品全部送给部队,贡献文艺家们的一片鱼水深情。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