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古小说钩沉》的辑校法可以称作“前无古人”?

郑振铎先生曾说,鲁迅是现代第一个,采用“清乾隆、嘉庆年间学者辑校录先秦古籍的方法”来辑录古代小说的人。而且,他校辑的周密精详,至今还没有人能追上他。郑先生又说,《古小说钩沉》不仅前无..._为什么鲁迅《古小说钩沉》的辑校法可以称作“前无古人”?

 

  郑振铎先生曾说,鲁迅是现代第一个,采用“清乾隆、嘉庆年间学者辑校录先秦古籍的方法”来辑录古代小说的人。而且,他校辑的周密精详,至今还没有人能追上他。郑先生又说,《古小说钩沉》不仅前无古人,即使是后来的学者,也很难超越他的范围和方法。这些话并非溢美之词。《古小说钩沉》的成就确实是前无古人的。内容多且精 远超前人  鲁迅从事中国小说史,界定研究的范围,主要采用现代小说的概念,同时也兼顾中国历来的传统,折衷至当,与之相应的便是《古小说钩沉》辑佚的范围空前之广。他所引用的古书有六十余种,用以参校的又有十多种,总计在八十种左右。因此,就每一种小说来说,鲁迅辑录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人。  例如与马国翰辑本相比,《钩沉》中《青史事》多一则,裴启《语林》多二十八则,《笑林》多三则,《玄中记》多九则。又如刘义庆的《幽明录》,桃源居士《五朝小说》本仅辑得十一则,胡珽《琳琅秘室丛书》据钱曾述古堂旧钞本辑得一百六十一则,而鲁迅《钩沉》本则辑得二百六十五则,空前完备。  但鲁迅绝不单纯追求数量,反而取舍非常审慎。例如戴柞《甄异记》,鲁迅辑得十七则,而清人重编本《说郛》只有五则,其最后一则记查道事迹者属于误收,这一则鲁迅就没有辑录在内。  古法新用 辑校第一人  鲁迅辑校古小说最见功力的是做了大量细密的拼补工作。古小说往往存在从多部古书中摘抄拼凑成一个故事的情况,从这些支离破碎的片断中,无法读懂整个故事,鲁迅做了许多复原的工作,他非常细心地把那些碎片拼凑起来,最大限度地恢复它们的旧观。  如《钩沉》本《语林》有一则云: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见,令高足弟子传授而已。融尝算浑天不合,召郑玄,令一算,便决。众咸骇服。及玄业成辞归,融心忌焉;玄亦疑有追者,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融果转式,欲勅追之,告左右曰:“玄在上下,水上,据木,此必死矣。”遂罢追,竟以免。  古代师生关系如此,颇可惊骇。这些文字读起来很流畅,而实际上是鲁迅据《太平御览》卷七五O、三九七、六九八三处引文精细地连缀起来的。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古小说钩沉》鲁迅辑校后字句完整利落,校勘到家。在辑校过程中,如果所辑的作品,有许多不同的版本,那么选择最好的作为底本,然后用其他的版本来校对。如果读者想知道更多详情,则可以根据卷末标注覆检原书。  前人辑校小说,很少有人下这等认真过细的水磨功夫,他们有时见到各书所引同一故事的文句歧异纷纭,便用省事的办法逐一辑入,不加考索和分析。《古小说钩沉》偶有简短的按语,内容丰富,都是翻检了许多材料、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的,水平很高,对人们深入研究古小说有多方面的帮助。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