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2日至6月19日“水墨轩窗:刘强艺术作品展”在江苏师范大学美术馆圆满完成展出。本次展览是艺术家刘强近几年水墨艺术的探索,其艺术创作以水墨为媒介,将传统笔墨技法与现代艺术理念巧妙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展览由中国民主同盟徐州市委员会、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徐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办,江苏师范大学美术馆协办。
—— 展览开幕 ——
6月12日,展览在江苏师范大学美术馆举行开幕式,到场的领导和嘉宾有:李靖华、张正民、林昊、惠剑、崔浩、陈开平、苗苏莉、吕靖波、庄洪生、高洪啸、马凯臻、殷召义、高媛、高青、马章凯、曹璟、杨铮、张洪祥、房辉、姚君洲、李姗姗、李扬、蔡瑭、王瑞芹、刘文秋、史小冬、赵蕾、甘兴义、窦勤军、马平、张红江、王行风、金濡欣、杜冰、张旭、魏峰、李国栋、候晓宇、王明云、刘群山、朱广波、邱伟等。
水墨轩窗:刘强艺术作品展展览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由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蔡芝竖主持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苗苏莉致辞
民盟徐州市委专职副主委高媛致辞
徐州市文联副主席林昊致辞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导,美术馆馆长张正民致辞
艺术家刘强致答谢词
徐州市美协主席庄洪生宣布水墨轩窗:刘强艺术作品展开幕
—— 展览主题 ——
“水墨轩窗”以“窗”为精神窥镜,将窗外现实与窗内自视并置,作品以花卉为原点,透过水墨的灵动与变幻,以墨色黑重的物质性、花卉解构的冲突感,呈现当代人在物化浪潮中的精神攀援。语言融合水墨的诗性隐喻与现实的粗粝质感,刻意制造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意境追求与后现代碎片的话语碰撞,呈现水墨艺术在当代语境下新的风貌与内涵。
—— 展览现场 ——
本次展览将展出了艺术家刘强近年来创作的的百幅水墨作品,集中展示了其在水墨创作领域的探索与成就。作品在继承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精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融入当代艺术元素和个人独特的艺术视角。通过本次展览,能够向观众展示水墨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为传统艺术的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水墨艺术的繁荣。
——展览评论——
残花凋尽化作雨 69x68.5cm 水墨纸本 2021年
独怜幽草溪边生 69x68.5cm 水墨纸本 2021年
南京师范大学张正民教授指出,刘强的艺术创作理应借助图像学理论构建专属的审美体系与观看逻辑。在其作品中,不仅展现出直指人心的视觉叙事张力,更蕴含着契合当代语境的阅读哲学,既打破了传统审美范式的桎梏,又以现代性视角重构了艺术与观者的对话关系。徐州市美协主席庄洪生认为刘强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改造和突破,对自然的观察能做到致广大、尽精微。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蔡芝竖教授从跨界融合的角度解读,指出艺术家“以油画背景跨界水墨,在材料与表现手法上实现创新”,画面既有娴熟技法的支撑,又营造了个人精神的追求,并通过灰调的统一性,赋予常见花卉新的艺术生命。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执行主编吕靖波指出,刘强的作品从2018年2024年的持续探索,艺术语言经历了显著蜕变。早期作品以极具张力的视觉表达震撼人心,2024年创作的“万物生长”系列,于方寸之间勾勒万物生机,以笔意构建微观世界,艺术视角的深化,体现“小中见大”的哲思,为观者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与心灵触动。徐州市油画协会主席张洪祥表示,在刘强的作品中发现了截然不同的艺术语言——艺术家巧妙地以墨色的层次叠加,构筑出形体的厚重质感。画面尺幅虽小,却凭借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释放出强大的视觉张力,在此转化为充满诗意的意象空间,在国画理论中,这种虚实相生的空间营造被称为“境界”。他的作品无疑为我打开了全新的艺术视野,启发我们对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重新思考。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瑞芹教授教授认为,这些作品新意十足,关键在于跨界带来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激发出强烈的探索欲,促使艺术家以全新视角突破原有艺术范式。尽管这些探索对艺术家而言是突破自我的创新,但从水墨艺术的本体来看,又暗合中国传统绘画“重意轻形”的美学内核。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小冬教授认为,刘强教授的创作始于打破自我,深耕一个维度,在艺术探索中不断突破传统框架,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中国矿业大学马平副教授从艺术感知的角度分析,指出在短视频时代的快节奏中,刘强教授的作品“像炎热夏天的一阵风”,让人能够慢下来、静下来,让人学会“凝视”,重新感知世界。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金濡欣认为,在传统中国画早已形成完备的艺术框架,艺术家的探索尤为可贵。刘强教授将个人的艺术实践与水墨传统相融合,既恪守中国画的美学精髓,又巧妙融入自身独特的创作经验,在笔墨间注入个性化的艺术表达。这种创作方式,既保留了传统水墨艺术的普遍性审美价值,又彰显出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实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统一,为传统水墨艺术的当代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美术评论家马凯臻教授指出,艺术家刘强的艺术实践完成了从 “笔墨程式言说” 到 “艺术家自性表达” 的重要转向,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表达语言图式。
鸟鸣幽山秋雨寒 69x69cm 水墨纸本 2021年
—— 艺术家自语 ——
我的创作始终游走在传统水墨的氤氲与当代艺术的肌理之间。偏爱以叠墨构筑画面,在层层积染中注入灰调的呼吸感。黑与灰的碰撞,恰似灵魂的双重镜像:重墨是凝视现实的沉重,灰调是悬浮于世俗之上的精神留白。当笔锋掠过纸面,墨色在水的晕染中自然裂变,如同日常生活里那些未被言说的情绪,在静默中生长出万千姿态。
艺术创作于我而言,是一场持续的自我对话,也是对时代精神困境的温柔抵抗。越来越多的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迷失方向,我愿在黑与灰的幽冥之境中探寻精神的原乡。那些看似冷寂的画面,实则涌动着生命的热流:每一片枯叶都在诉说凋零的诗意,每一朵残花都在见证绽放的余温,而弥漫于画面中的灰与黑,恰如笼罩在现代人头顶的迷雾——我们在其中摸索、困惑,却从未停止寻找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