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跨界:左脚悬崖 右脚彼岸

  一指云山系列  2015年6月6日下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一号馆三层上演了一场中国传统山水与当下科技相融合的艺术展览。据悉,这个名为“云山诀”的展览由联想Thinkpad和当代艺术家邹操共同呈现,而..._艺术跨界:左脚悬崖 右脚彼岸

 

 一指云山系列

  2015年6月6日下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一号馆三层上演了一场中国传统山水与当下科技相融合的艺术展览。据悉,这个名为“云山诀”的展览由联想Thinkpad和当代艺术家邹操共同呈现,而这也是联想品牌与中国当代艺术深度合作的开始。  近几年“跨界”不是最时髦的词,也可算得上比较火热的“行为”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加入到跨界的行列,与时尚品牌和商业活动合作。当今的社会,大众对商品的追求远远超出了其使用价值,某件商品很多时候已经不单单是一件商品,而是一种身份乃至文化的象征。在这种消费价值的引导下,商家搭讪艺术,艺术跨界增加产品的文化价值是倾其所能的。与此同时,艺术也会走出“小众”视野,被大众认知。但是跨界不是想跨就能跨的,跨好了可以迈向彼岸,跨不好容易摔下悬崖,损失惨重。  文化产业和艺术投资专家  跨向彼岸,艺术家立场坚定吗?  商业对艺术来说是把双刃剑,艺术跨界如果沾染太多的商业气息,艺术品就会变会变成“商品”,艺术家跨界能否到达彼岸,关键看艺术家对不同领域的本质性问题的控制和把握能力,以及自身所具备的坚实的价值立场和态度。在“云山诀”的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邹操并没有因为与商业跨界而放弃了自己创作作品的立场和线索,他与Thinkpad联合创作的新作品也在他整个的创作体系之内。  纵观邹操过去十年的创作,他曾以“指纹”作为符号语言,在当代绘画领域做了诸多的尝试。邹操说:“从2002年到2012年,十年时间我一共创作了15个系列,每一个指纹系列都不同。我最早看到指纹的时候,发现米点皴法特别像指纹,于是把这种元素抽离出来,在这个指纹系列当中不断地延伸。指纹代表很多不同的含义,可以代表一个坐标,可以代表一个造型元素,也可以代表一个人。最初我把它当做一个造型的原点,像米点皴法,后来我觉得指纹可以进行一种转译,从造型元素转化到个体身份上。”

 

  一指云山--仿古山水-140x140cm-画布油彩+丙烯-2010

  文化转译是邹操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并成为贯穿他创作的主线。他表示此次与联想Thinkpad共同合作的“云山诀”展览中,也在探讨传统文化当代转型的问题。邹操将这个问题分成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文化交流,比如作品《一纸云山》系列,立足于传统与当下、中国与西方所形成的参照系,借助于语言的解构与重组,力图完成语言的个人化转译。第二个是文化反省,邹操认为“不求甚解”的拿来主义对传统是有伤害的,作品《小心触摸》中,观众在走进布满瓷片的空间观看作品时,踩到地上的瓷片时发出的“咔咔”的声音传达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意味,体现了艺术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与尊重及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的反讽与批判。第三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人游于山水之间,以此来体验天地万物、感悟人生。  作品《游于心》是邹操将自己的心电图作成层叠的中国“山水”置于鱼缸中,七条鱼在“心灵山水”中自由游动,对侧的墙壁上配合心跳的声音显示跳动的红色光点。在此,邹操巧妙得将联想Thinkpad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小红点融入其中。如果说中国古代山水是“人游于物”,以此来体现主客交融、主客合一,那么,在该作品所构成的整体情境氛围中,“物游于心”同样也是这种思想的表征。“中国传统山水是人游于自然之间,天人合一,反过来,我让几尾鱼游走在我的心灵空间,让物游走于我心,达到文化的觉醒和推进。”  邹操在《山水自去来》中,选用深浅不同的墨汁冷冻成水墨冰山,将若干层生宣纸平铺在一个有镜面的展台上,随着冰墨逐渐融化,宣纸上会被渗透出一幅倒置的山水,而在宣纸叠层下方的镜面又将这幅倒置山水倒映成一幅正面的山水。“这里面有几个转换,一是水转化成山,然后山转化成水,再由水转换成山,几次转换以后形成的图像就不是客观的图像,这也就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几个阶段。”由此,这种观看会充满禅意的思考。  沿着这个思路,邹操继续创作了作品《云山墨系》,把渗入冰墨的宣纸折叠推到禅宗的境界。作品《非有非无》表达的是禅宗的最高境界,其成熟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在水槽里面写字,然后做成影像,但是这样作品玄而难理解;发展到后来的《空书画》系列,通过清水掠过纸面的水痕形成画面,但水干之后画面还是空的;最后他觉悟到色和空本身是存在于思维上的,有和没有如果同时呈现会变得更有深度。邹操通过与Thinkpad的跨界,研发了一套重现艺术过程的设备,通过科技让观众与艺术互动起来。观众在水槽里面写字,写过之后水槽不留痕迹,但是会通过Thinkpad形成一个二维码,手机扫完之后写的内容就会出现。艺术家对禅宗空而玄的高层次的纯粹性思考通过与联想Thinkpad的合作而落地,大众对这种禅宗的理解也会加深。  通过这次展览,可以看出邹操在跨界的时候,依然坚持了自己的艺术探索的道路。“我不是为了跨界而跨界,是因为在作品创作当中,不用科技手段实现不了创作结果。比如作品《非有非无》反映的是传统的色与空的关系,这个关系更多存在于思维当中,传统材料实现不了,这个观念需要我用这种材料表达。”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科技的呈现来展示艺术的效果,邹操在跨界创作过程中是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这是探索的过程,产生的应当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与多少年来人们已经熟悉了的视觉听觉经验不一样,会超出人们的想象力,给人意外惊喜。成功的跨界给邹操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非常好地诠释了联想Think品牌的创造与创新能力,乃至更好地升华了联想Think精神,达到了二者双赢的结果。  资本搭讪艺术跨界,商家如何到彼岸?  邹操和联想Think之所以能跨界成功,是因为跨界双方都有着理性的抉择,一方面艺术家始终保持自己的艺术立场,另一方面联想Think杜绝浮躁,立足经营之根本,非常有耐心地寻求商业与艺术的共赢。  邹操认同源于“思考”联想Thinkpad品牌文化。Thinkpad之父内藤先生说过:“如果人们能够赋予一种产品以思考的力量,那么它必定拥有超越于技术之上的价值”。邹操表示:“他们选择我某种程度也是因为他们看重我像一个思想者,我跟他们合作也是对他们团队文化的认可,首先是他们的‘思考’企业文化非常吸引人,此外我的作品也需要与科技对接。”  联想集团中国区Think事业部市场推广总监刘奚源表示,Thinkpad这个品牌已经存在23年,一直以来它秉承的概念是赋予人以思考的能量。“跟邹操老师聊天,你会发现他不仅是一个画家,更像一个思想家,他精研西方哲学、东方禅宗,他的创作都是他思考以后迸发的结果,他可以用各种形式来传达他的理念,好的思想家才能够成为好的艺术家。这跟Thinkpad整个品牌的气质是非常融合的,联想Think二十多年来的品牌文化就是思考者的形态,这是我们双方合作的基石。”

  某车新品发布

  刘奚源认为商业与艺术跨界除了要从气质上相合之外,还要看艺术家的作品。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够与商业结合。刘奚源觉得现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浮躁的社会,所有人关注的点可能是利益或者是其他一些东西,但是成功的跨界要长期磨合、交流。有的作品就是一个想法,想法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当中,需要产业和艺术家的不断磨合,而并不是命题作文似的布置一个任务。刘奚源表示,“我们的团队去邹操老师的艺术室至少去了四五次了”。  所以,艺术与商业跨界,要把品牌做到一定的高度,首先这个团队的每一个人,要对艺术有理解。商家或者企业在艺术跨界的时候不能过于逐利,文化艺术不同于一般生产制造业,其投入产出需要一定周期,产业资本跨界艺术,不仅需打破行业壁垒,取得经营理念和文化上的兼容,还要遵循艺术品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价值取向。“我们希望邹操老师通过我们的平台,传递更多不一样的艺术形态,引起公众的广泛思考,这也是我们今年希望跨界能够形成的更有深度的东西。”  艺术跨界,小心跌入悬崖  现行的跨界实践中,高端产品占了最主要成分,日常产品附加文化概念,消费者未必买账。莫怪艺术格调太高,只能说“高”是合作的基本条件,日常产品混入日常艺术,广告味太浓,两败俱伤。  在采访中,刘奚源表示,这并不是联想的第一次跨界。前年,联想就曾与李亚鹏的艺术机构合作过,合作方式比较简单,找几位艺术家做了几幅作品,通过买电脑可以定制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此后还曾与男装设计师有过合作,合作方式是用联想的产品跨界做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在伦敦时装周上模特佩戴的小红点袖扣,用模特现场来展示、使用。但是他认为以前的跨界是表层的跨界,他们在接触时尚、接触艺术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几年前做的最粗浅的就是两个LOGO放一起,之后再进一步地把设计或者作品放到产品中去,第三类是共同创作作品,我觉得现在是共同创作作品的阶段。所以,在设计和艺术的层面上,我们走到现在是越来越深入了,现在可能做得越来越深了。”  所以,跨界不是两个品牌放在一起就会产出1+1=2的能量,过于逐利追求短期利益,必然达不到想要的结果,仅靠一次跨界表演上演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闹剧,肤浅地为产品贴上艺术的概念,多数投资只会打水漂。艺术与商业跨界1+1<2情形在当下比比皆是。汽车与时尚的跨界更是数不胜数。  2014年在某新车发布会上,中国先锋服装设计师的跨界时尚秀让人无力吐槽,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在与汽车发布的宣传理念错位,服装在没有体现新车理念的基础上,在惊悚和恶搞方面不遗余力,夸张的戏剧化服装,强烈对比的黑色和橙色,同样惊人的配件,以及模特们别扭的“性感”嘴唇,整个下来感觉上都十分扭曲。设计师的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在一场随时可以把人“雷”倒的时装盛宴上,新车发布会的效果可想而知,该车的顾客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才会不背叛该品牌。显然该设计师在忙于如何把服装设计得再夸张一点,再引人注目一些,而背离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忽略了汽车品牌的文化价值。无疑,这个跨界从时尚的高端跌入了“雷人”的谷底。  在越来越多的所谓艺术家、设计师刻意模糊自己的专业身份、行业身份,他们将跨界行为看做有效地与社会打交道的策略,甚至是谋取商业成功的方法。持有这种目的的艺术家的跨界是一种投机行为,在跨界过程中会严重消解自己作品的艺术含义,失去艺术创作的立场,转为商业意味浓厚的广告推广,使公众对作品价值的认同停留在“消费”的层面上。所以艺术家若是为了“成名”而跨界,很容易从高端的艺术品上跌入“消费”的产品悬崖之中。  所以艺术的跨界并非是你想跨就能跨,跨界主体双方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强有力的态度,否则商业主体想借力艺术而获益的可能会大打折扣,赔了资本没效应,而艺术家的作品也极有可能从“艺术”云端跌入“衍生品”的低谷。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